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华经典 | 刘禹锡《陋室铭》(郦波)

程翔 听文化 2021-09-06

【往期选链】

蒋勋细说红楼梦 | 合集(80回)

蒋勋新说红楼梦 | 合集(120回)

李山:别董大(高适)


“中华经典资源库”是一个展现、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视频资源建设项目,是教育部、国家语委为贯彻十八大“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的重要精神,实施《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2-2020年)》启动的重大项目。其意义就在于从思想、情感和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,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,引领大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经典,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。






陋室铭

刘禹锡
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孔子云:何陋之有?

讲解专家: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)


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唐代大诗人、人称诗豪的刘禹锡的千古名作《陋室铭》。


刘禹锡

兼有古朴典雅与通俗易懂的优点

刘禹锡,字梦得,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,在刘禹锡生活的时代,诗人大概分成两派,一派以白居易为代表,力求语言平易,通俗易懂。另一派则以韩愈,柳宗元为代表,主张复古。刘禹锡跟这两派的关系都很好,他既曾跟白居易并称“刘白”,也曾跟柳宗元并称“刘柳”,今天我们读到的《陋室铭》就兼有古朴典雅与通俗易懂两方面的优点。

“铭”是一种古老的应用文体,名就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,内容主要是一些简短的颂扬和勉励,有点儿类似我们今天在文具上印的格言警句。又因为铭是刻在器物上的,所以铭有时候也包括对器物本身的描述。刘禹锡的这篇《陋室铭》就借用了铭这种上古的文题,就显得庄重典雅,这是它古的一面,同时又借鉴了近体诗的格律,吸取了唐代诗文艺术的精华,而且写的明白易懂,没有精深的字句,这又是今的一面。所以我们今天欣赏这个《陋室铭》,我觉得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他这种亦古亦今的艺术特点上。


第一部分

自我勉励,从德的角度称颂陋室不陋

《陋室铭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,第一部分以自我勉励为主,从德的角度称颂陋室不陋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。

对陋室的形象没有具体的描写,只是将其比喻成有仙的山,有龙的水,山不在于高,总以住着仙人为贵,水不在于深,总以住着龙为贵的。《尚书》有言“黍稷非馨,明德惟馨”,粮食不算是香的,美好的品德才是香的。中国上古的先民就认为品德的高尚比物质的富足要重要得多。

刘禹锡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,也是在暗暗地表明自己的观点,品德的高尚比家财万贯更重要,更能使狭小的陋室变得高雅,这一段重在说理,力图写成格言警句,可以供人记诵,可以供人吟咏,给人以很大的勉励,在形式上它倒不讲声律对仗,全用四字句,显得很凝练、很朴素,古意昂然,几乎就是一段上古的铭文。


第二部分

写陋室在物质上的陋与精神上的不陋

第二部分刘禹锡开始展开对陋室的描述,从各个角度来写陋室的外形,写陋室在物质上的陋与精神上的不陋。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调素琴、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”。这一段全用对仗句,讲究声律,做了丰富的形象描述,是一段非常漂亮的文字。

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”,写这个陋室的自然环境,苔和草本来都不是什么华贵的景物,因为房屋潮湿,来的人又少,苔痕才会一直绿到台阶上,因为房屋破败,又没有人来清除杂草,所以草色之青才会一直透到屋里。细究起来,这样的景象背后,其实总是有点儿凄凉的境况的。但刘禹锡好像浑然不觉,写得怡然自得。

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,写到了陋室的人文环境,你看,虽然他对物质条件没有要求,但你就以为他没有其他追求了吗?以为就可以随便对待他了吗?错,虽然对房子的修缮他可以马马虎虎的,但是对访客的挑选他可是一点都不将就,如果没有大学问的人那是不配和他来往的,别看房子破,但是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连登门拜访他的资格都没。那些不学无术、只知见风使舵的地方官员,他们连和刘禹锡交往的资格都没有。

接下来刘禹锡写自己在陋室里做的事了:“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”。琴那是古老的乐器,孔子在教授弟子诗歌和音乐的时候,就是用琴来伴奏。弹琴也成为读书人的标志之一。“金经”就是佛经,在刘禹锡的时代,佛经在读书人中间已经颇为流行了,士大夫学有余力的时候,就到这个佛经里去寻找人生的哲理,感悟佛教那种通脱的智慧,这在当时是一种很风雅的事,“素琴”象征着高雅,“金经”则代表着通达,“调素琴”和“阅金经”是相对另外两件事而言的,那两件事便是“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”。素琴和丝竹相对,金经和案牍相对,因为没有丝竹的干扰,所以才有心情来弹琴,因为没有公文的劳顿,所以才有时间来读佛经。


第三部分

自我勉励,称颂陋室的德,回到陋室的不陋

第三段又回到概括性的自我勉励。仍然称颂陋室的德,回到陋室的不陋。“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,孔子云:‘何陋之有?’”将陋室比作了诸葛庐和子云亭,诸葛庐和子云亭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陋室,他们的主人诸葛亮和杨雄却因为自己的才华名垂千古,刘禹锡自然也是把自己比作了诸葛亮和杨雄。

引用孔子的原话,为陋室下一个结论说:“何陋之有?”孔子的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子罕篇》:“子欲居九夷,或曰:‘陋,如之何?’子曰:‘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?’”这是说孔子要住到蛮夷之邦去了,有人就劝阻说那里很简陋,如何能住?孔子回答称君子住的地方怎么会简陋呢?这个不陋是就精神而言的,君子是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的,是有高贵的精神的,所以是有君子居住的地方,在精神上是不会粗陋的。孔子是儒家精神的象征,是君子的典范。

这一段又回到了说理。前面的一段描写列出了现实羁绊与精神自由的对比,既然孔子早就说过“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”,就足以说明精神的自由足以战胜现实的羁绊。刘禹锡通过自己的经历,给传统的经典加上了新的注解,在困窘的物质条件下,刘禹锡以一篇《陋室铭》彰显了读书人的精神自由,表现了对逆境安之若素的乐观精神,这种乐观精神,也为其后千百代的文人所继承,成为他们在遭受贬谪时奉行的传统。《陋室铭》所表现的轻视物质享受、重视精神追求的价值观也就此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共识。

【收听】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